如果你相信若干权威专家、新闻记者、营销人员和社会学家,所谓的千禧时代,代表特立独行而团结一致的群体,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变革的代表。和其他任何随便引用“千禧时代”一词的人一样,我也难辞其咎。贴标签这档事,我们常做,就是因为容易做。
我们历经X时代,现在我们又有Y时代或称为千禧时代。即将到来的一代,则是C时代(Centennials)。对了,为了分类的完整性,我们或许也该将年长者标示为S时代。
无须多言,每一时代在某些主要层面都不尽相同。我猜想,即使一个人有点愤世嫉俗,也谈不上新鲜,更不会令人感到惊奇。何况,许多评论家也指出,X时代曾经用来贬损Y时代的语言,风水轮流转,如今也被S时代用来对付X时代。
撕掉千禧时代的负面标签,新研究:他们愿意付出更多
不过,千禧时代之所以与众不同,乃因他们与数字革命不谋而合。他们是第一批数字原住民。
在我看来,千禧时代的早期特征描述,来自一群因污蔑千禧人而获取好处的变态既得利益者。当然,恐怖也让人着迷。我称之为最重大的“自恋诽谤”事件:“他们被描述为独一无二的时代,执迷、自恋、冲动。”对该说,我一点都不相信。幸好,导致上述观点所根据的学术研究,如今遭受广大批评。与此同时,奥美也进行独立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千禧时代,实际上更偏向利他主义——面对社会不幸人群,千禧族远比他们的长辈们,付出更大的关怀,给给更多的布施。
与生俱来的权益意识,是千禧时代被粘贴的另一标记,不过,它就是洗不掉。事实上,比起X时代,千禧时代有更大意愿储蓄金钱,也抱持节俭意识,例如他们耐心十足、认清现实,当要购屋置家时,自己必须“准备就绪”。
无独有偶,面对相同事件的反应,C时代显现出更极端的倾向。他们非常不乐见自己被看作“享乐”或“凡事爱冒险”的人。除此之外,他们对未来早已忧心忡忡,也确实如此,尤其是对环境。
所以,美国千禧时代面对的挑战如下:他们正与历史上一段好景不长的时期狭路相逢。如此也意味着他们有鲜明的特征。这群人拥有房子的可能性不大,信用卡使用率低,买车或开车的不多,甚至很少在父母结婚的年纪时结婚。
但他们非常乐意与人分享,珍惜多样性,也相信所有生命诚可贵,无论黑人还是白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等等。感谢上苍,让我们有千禧时代!
千禧时代都没定性?
虽说如此,人们却随即进入第二个谬论的大风险中。那是巨大无比的千禧年幻想,认为一个等同于“基督再临”的社会即将来临。问题是大部分的千禧时代,根本就不是千禧年的信徒,绝大多数不相信自己将去引领一个黄金时代——活在其中的人无需工作、彼此之间以自种蔬菜交易买卖,然后大家共度不受拘束的幸福生活。如该般的天真论述,无非是从小众趋势梳理而出的夸张说法。
举例说明,一种名为极简风的时尚风格,只穿从沃尔玛或里昂比恩购买的普通服饰。在我看来,不太可能摧毁全球时尚产业。
当然,千禧时代对工作的观点不一样,所有聘用他们的雇主都知道——奥美就雇了数以千计的千禧人。老一代的观点是循序渐进、划分清楚。然而,根据我个人经验,对于工作如何发挥个人潜力,千禧时代有更高的要求,确实也该如此。
这意味着更频繁的横向移动,更多样的途径变换,更密切连接个人兴趣,更有机会暂停工作去做别的事。可想而知,管理也许变得困难,但谁能否认眼前是更文明的体现?与此同时,再一次强调,大家必须谨慎以待。我们将不会见证组织架构的全面改革,也不会目睹等级制度的废除。恰恰相反,组织体系会自动调适——假如它十足聪慧的话。
上述许多有关千禧时代的观点,无论优劣与否,都深受科技认知的影响,以及科技带给此时代的冲击力。由此可见症结所在:一种结合数字革命与时代交替的概念。
数字时代领导人的五大须知
不过,无论数字生态系统统如何急速变化,领导的本质丝毫没有变化,尽管如此,层出不穷的鼓噪、困惑、炒作和新奇之物,有时候确实让我们难以招架。在数字进程已推进二十年之后,我认为有五大须知非常重要,我不认为有任何商学院曾传授下述内容:
首先,切记不断提问 :“可是为什么?”像一个好奇心十足的五岁小孩,执意坚决,一再反问。“为什么”是唯一得以穿越云雾,找到真正问题的词句,也能协助我们区分手段和目的。
第二,切勿盲目崇拜必然性 。随手可得的一系列措施,并非全然有用。审慎看待所有关键绩效指标(KPI),面对单一KPI时,将其视同瘟疫病原,抱持保留态度,因为它可能呈现一时扭曲的轻重缓急感,进而影响整体组织。
第三,切记鞭策自己完全开放 。身为领导人的你,拥有难能可贵的机会,大力破除内部如谷仓般的各自为政。同时,比起以往,你需要更多人抱持同心协助的态度。此时,守口如瓶,秘而不宣,无异于输家的下策。
第四,切勿聘用目中无人的“天王天后”。他们比比皆是,容易让人目眩神驰,随即让人大失所望。正如我的一位客户所言:“才华不过是基本配备,唯有不屈不挠才能与众不同。”当我对毕业生们一再重复此话时,他们往往倒吸一口气,但再也没有比这更千真万确的了。
第五,切记懂得欣赏二元论 。数字世界的张力,可以把你或你周边的人推入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然而,成功之道依赖管理两者之间的张力,绝非一味坚持非“此”即“彼”。两者兼具,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