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团队CEO多是软件工程师,从“工作者”变身“创企业”需要改变这3种心态

在AppWorks Accelerator生态系统中,累计的校友总共有351支活跃创业公司团队、1,044位创企业。这些团队中,大约50%的CEO是由具备软件工程师背景的创办人所担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软件工程师创办人”?根据我们的实务观察,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最符合创业初期的经济与时间效益。例如,还在担任软件工程师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市面上尚未有完整解决方案的问题,或是还未被满足的痛点,索性就自己动手写程序、解决问题。

若解决的问题,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很多人在此时会毅然踏上创业之路,认为只要把好的产品与服务做出来,就自然会有人使用,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更有机会因此创业成功。

然而,事情当然没有想象中简单,我采访了AppWorks校友中一些从“工程师”成为“CEO”的创企业,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分享,希望对于同样拥有软件工程师背景的创企业有所帮助:

1. 忍受产品的不完美,先开发客人再说

拥有软件工程师背景的创企业,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希望等到开发出心中功能齐全的完美产品再上线。但我通常会建议创业公司团队,快速做出一个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如果经过客户的反馈,真的有缺乏一些重要的功能,那时候再来调整也不迟。

花多久做出MVP才算快速?AppWorks Accelerator第四届(AW#4) 校友、专门协助企业进行email与电子报营销的NewsLeopard电子豹创办人Louis张国基认为,最多不要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最好能在一个月内完成,只需要完成约70%即可,这才能叫做MVP。就算是复杂的技术,也可以通过简单的仿真页面来测试市场需求。

以电子豹为例,刚创立时,Louis为了知道市面上对于电子报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如他所想,他花了两周的时间做出一份演示文稿。通过这份演示文稿,来对潜在客户进行访谈,尤其他的目标用户群体是中小企业,AppWorks Accelerator校友中的企业,绝大多数正属于这个用户群体,通过大量的访谈、不同的优化演示文稿,电子豹的雏形就出来了。接下来,Louis并不是马上急着打造产品,而是先通过现有的电子报系统做发送测试,来看成效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一样、是不是符合客户的需求。

在创业前,创企业通常会观察市场与产业前景,进而提出假设,以此来制定完美的产品策略、商业模式。但创业的真实状况,其实产品永远没有完美的一天,而且绝大多数,创办人假设的完美产品,并非真的符合市场所需,必须通过多次的测试、验证、收集市场反馈、修正产品。所以,快速做出MVP来收集市场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对创办人来说,MVP的最后一步,则是找到第一个愿意付费的客户,并且要让这位客户愿意花第二次钱使用产品,这才算真正解决他的问题。当客户愿意付钱,往往就愿意提供使用体验与建议,这时,创业公司团队自然就有继续优化产品与服务的方向。

对工程师而言,程序代码1就是1,0就是0,输入正确的指令,就会出现想要的答案,但“制作产品”和“写程序代码”却完全不同。产品是创业公司团队和客户沟通的桥梁,也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一种阐述方式。产品是就算不完美、有人愿意花钱使用就是好产品。切记,最重要的一个准则:永远要真正去聆听对方的声音,并换位思考。

Airbnb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曾经说过:“你应该让100个人死心塌地疯狂爱上你,而不是让100万人好像有点喜欢你。”(It’s better to have 100 people love you than a million people that sort of like you.)只要解决这群死心踏地用户的问题,就算产品不是最完美、创业也已经跨出成功的一大步了。

2. 将程序放手给伙伴负责,专注在更长远的策略性思考

身为创企业,与工程师最大的不同,就是永远有比写程序更重要的事。AW#8校友、提供房地信息的Foundi房地创办人Andy郑依桓就分享,刚开始创业时,若开会一整天没有写程序,就让他觉得自己今天没有生产力,所以就算下班回家,也会想办法再多写几个小时的程序。

但创业几年后,他开始明白,身为公司CEO,必须聚焦在那些只有CEO能做,而无法假手他人的重要工作。所以他现在很少在写程序,把绝大多数的时间,花在思考公司的未来策略与方向、和利害关系人及团队成员沟通,将目光放在未来的道路,而不再是眼前的程序。

厉害的软件工程师成为CEO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无法不写程序、也无法忍受写得不好的程序。尤其是创业初期,难以用高薪找人才,通常会采用实务经验比较少、但是有潜力的年轻人。

当然,因为他们经验少,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来教导他们。有时候心一急,为了想赶快上线,就会干脆自己跳下去写程序,觉得这样省时又省力。然而长远来看,随着公司规模增长,不可能永远都是由创办人来写程序。

3. 除了Google大神,创业路上还需找到两种人才能走更远

踏上创业这条路,会遇到许多过去从没想到的问题与挑战,即使Google也没有答案。AW#1校友、跨平台网络广告技术创业公司Tagtoo塔图科技创办人Teddy杨长峰认为,创业的路上要找到两种人:一种是Mentor(导师),另一种是Peer(同侪)。

Mentor走过你正在走的创业历程。所以可以事前提醒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法。每位创企业,可以拥有很多种类型的Mentor,有的是同产业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建议,有的是可以在心灵上提供支持,Mentor未必要是投资人,没有利害关系,有时候反而能给给更客观与全面的建议。

Peer最好跟你创业的“年资”差不多久。若资浅太多,难以理解你现在的处境;资深太多,可能已经忘记当时的心情;差不多久的创业年资,你遇到的问题,他可能也正在经历,可以分享最“新鲜”的经验谈。

像是在AppWorks校友中,Teddy就有一群创业资历差不多的好朋友,大家每周都会固定聚会,一起吐苦水、一起分享好消息,适度的良性竞争,也是让创企业可以在跌倒后,拍拍身上的灰尘站起来,继续往前迈进的一大动力。

以往担任工程师时,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和计算机沟通,只要指令正确,计算机就会提供想要的答案,也因此在写程序的过程中,工程师习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先自己想办法Google找答案,所以有时候不擅长寻求协助。

但在创业时碰到问题,远比写程序更为复杂,这时候,找到可以理解、交流的人就很重要,不管是Mentor或Peer,都能陪伴创企业,在创业这条路走得更远。

从“工作者”变身为“创企业”,其实是持续自我增长的过程。身为创办人,任务不再只是专注在完成执行面的工作、把眼前的程序改得更有效率,而是要通过不停地犯错、思考以及与前辈请教,一步一步的带领团队走向更远的未来。希望以上3个改变心态的建议,能帮助更多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顺利成为杰出的创业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