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可能没有设计。同样地,没有经过顾客分析就制作范例也是鲁莽的。范例的好坏,七成在顾客分析的阶段就决定了。因为采访、撰写等各项工作,毕竟只是照着设计去做而已。因此,制作范例设计就占了七成。
顾客分析指的不是“目标顾客”
我(本文作者)针对顾客分析做说明时,有人说:“指的不就是目标顾客吗?既然如此,就不需要重新思考,因为目标顾客是固定的。”但这两者之间,其实似是而非。
顾客分析是以之前的事实为基础,也就是以“现在正在购买商品的人是谁”为基础进行分析。但是,目标顾客指的是“今后想把商品卖给什么样的企业”。因此,目标顾客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意向、希望,有时甚至是妄想。
有一次,卖保险商品的A代理店找我们制作范例。我马上就做顾客分析。以大都市郊区为营业区域的A代理店,他们的业务形态是,先用社区报纸告知大家要举辨理财研讨会,然后在研讨会后的咨询时间,向可能会买保险的人进行推销。来参加的人大都是住在当地、关心家人经济的夫妻档。
如果以这个事实例为前提进行顾客分析的话,潜在顾客的形象自然就是“当地一般家庭的成员”。但是,A代理店业务部一位稍微资深的男性对这个说法有微词。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顾客的确是以一般家庭居多。但是以后我们想把商品卖给高端客,所以我希望你们用这个角度去思考。”
审查内容渠道,将妄想变成实际的构想
听到这位先生的指正,我先说:“我明白了。那么,我们会再针对高端客做设计。”然后再发问:“请问,贵公司现在有多少高端客?”答案是“一、两个”。我又继续问:“这些顾客是怎么来的?”答案是,不是通过研讨会,而是“董事长的好朋友介绍的”。接着,我又继续这样问:
“假设我们针对高端定制作了范例,请问贵公司要如何使用这个范例?也就是你们要如何让当地的高端客看到这个范例?”
这个问题我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按理说,如果以金字塔顶端的客层为目标,这位先生应该具体回答“我们会马上针对这个客层举行研讨会”,或“我们会发邀请函给他们”,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从这一连串的回答我们就知道,想把商品卖给金字塔顶端的客层,只不过是这位先生个人的愿望。对于如何运营,他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不认为这个以“目标”为名义的愿望或妄想是妄想,就是这种人的一个特征。
想要审查这点,询问内容的渠道最有效。如果对内容的渠道,也就是“是谁(who)在何时(when)、用什么方法(how),把完成的内容(what)让用户看”有具体计划的话,就是构想而非妄想。
假想的范例读者,是潜在顾客
范例是一种“读物”,所以一定有读者。我认为范例的假想读者,不是目标顾客,而是潜在顾客。这么说有人或许会认为:“要设置假想读者一点都不麻烦。譬如,如果制作的是杀毒软件的范例,就拿去给对杀毒软件有兴趣的业主看。”但是,这和创刊一本时尚杂志时,就说“假想读者就是时尚有兴趣的女性”没两様,都是过于天真的想法。把某某商品的范例读者,假想为“对某某商品感兴趣的业主”,其实都只是在重复同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