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开放数据平台隐藏濒危物种,避免盗猎者按图索骥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开放数据平台,就连生态观测都有不少公开数据库,让爱好者可以标记和分享自己所观察到的野生动植物,但近来这些公开平台也被迫刻意隐藏濒危物种的数据,保护他们不受盗猎者的捕杀。

eBird是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网络赏鸟平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民科学开放数据库,从2002年以来已经累计了约5.9亿笔的鸟类观察纪录。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并记录观察到鸟类的时间和地点。eBird搜集来的赏鸟数据开放给大众使用,让其他赏鸟爱好者也能享受同样的乐趣。但在2017年10月eBird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数据库开始隐藏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数据。

eBird的计划负责人Marshall Iliff表示,数据库是为了共享鸟类数据而当地图上公开显示,原先要求用户标记鸟类的确切位置已提供科学研究使用。“但忽然间我们发现我们必须将某些鸟类数据隐藏起来”,Iliff说道。Iliff表示,曾经听说有些鸟类盗猎者对eBird很熟悉,借此掌握鸟类的居住地点。甚至有盗猎者会从保护鸟类的声音数据库xeno-canto.org下载鸟鸣的声音,用来吸引鸟类。

盗猎者这么做自然是因为背后有着庞大的市场,像是印尼的盔犀鸟可以卖到数千美元的高价。因此自从改版之后,赏鸟的人可以在eBird记录盔犀鸟等濒危鸟类的数据,但只有自己能看到而无法共享给其他人。除了盔犀鸟以外,还有数百种鸟类也被列为保护名单,这些鸟类的数据只有输入数据的当事人和eBird的数据审查团队看的到。而且在纪录濒危的鸟类时,不会显示鸟类的确切位置,只会提供20公里范围内的大略位置。

利用eBird可以查询鸟类的观测地点,图为凤头苍鹰在北台湾的观测纪录。(Source:eBird)

eBird也能上传鸟类的照片和录音。(Source:eBird)

需要保护的不只是鸟类,就连植物也是。南非的Knersvlakte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多肉植物生态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高达1,500种植物,其中有150种有灭绝的危险。2015年一名巡守人员在Knersvlakte自然保护区巡逻时,发现一对西班牙夫妇盗采49株的多肉植物。南非政府搜查这对夫妇的住处后发现,里面有超过2,200种价值约10万美元的多肉植物,其中有数百种是生存已经受到威胁的物种。

报告指出,这对夫妇也是销售多肉植物网站的匿名经营者。根据报道,这对夫妇利用网络上的公民科学数据库iSpot上打印图片和详细的地图,以及数字博物馆JSTOR Global Plants的网页来掌握植物的位置。科学家和热心爱好者耗费多年的心力搭建地图,却沦为盗猎者的猎杀指南。

近几年来,这些野生动植物的开放数据库不得不进行调整,刻意模糊濒危物种的位置,让盗猎者无法利用这些数据来捕猎濒危的动植物。记录花鸟虫鱼等各种野生动植物的公共科学网站INaturalist,在2011年就开始隐藏濒临灭绝的物种。目前iNaturalist每月记录约13.5万笔观测纪录,其中约有4,600笔位置数据模糊不清,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物种。

开放数据的兴起让许多人受益,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取得有兴趣的数据和技术。但是开放数据也不完全只有良善的一面,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是开放数据推动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首图来源:Flickr/Tony Hisget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