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市场疲弱,方便面销售复苏是信号?

中国节日消费退烧。根据中国官方数据称,9月为期三天的中秋节假期期间,有529万人出国旅行,比去年同期减少7%,为期一周的黄金周也受经济萎靡不振影响,加上消费者等待双十一线上购物节的预期心理,紧缩支出的行为已使零售商和旅游业感到不安。

人民币贬值、美国贸易战引发的经济放缓,导致中国消费者开始节省开支,冲击中国的酒店业和航空业。日经新闻(Nikkei Asian Review)报道如北京连锁旅馆BTG Hotels Group表示入住率低于去年同期。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和中国国际航空的客运量正处于低增长阶段。

8月中国政府禁止个人赴台湾旅行,但有旅行社指出台湾的团体旅游也不卖。香港动乱也影响中国人赴香港意愿。现在,零售商也正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苏宁连锁店在上海一家电子商店店员表示,现在长假期间的客户人数与平常的周末没有不同。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也报道消费疲弱的信号,判读根据是方便面销售回温。报道表示,中国方便面销量急剧回升,是代表消费者因担心前景而降低消费水准。2014年之后中国和香港方便面消费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创业公司开始大力补贴廉价的外卖餐,但去年又回升至超过400亿份,占全球总销售额38.8%以上,分析师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进一步增长。

方便面是过去40年与中国快速工业化相关的标志性消费产品。随着工人的增加,销售额急剧上升,而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销售额下降,中国中产阶级有较高收入可购买好一点的食品。

市场经常使用方便面和汽车来衡量中国消费者是增加支出、购买更昂贵的商品,还是购买更便宜的替代品,并节省更多钱来降低消费等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8月的15个月中,中国汽车销量下降14个月。市场认为,这代表收入增长放缓、债务上升及对工作前景的担忧,导致消费者更节俭。

瑞士信贷私人银行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陶冬在最近一份报告中写道,除了方便面是个指标,腌制蔬菜这类便宜商品销量增加,还有诸如汽车等奢侈品的销售疲软,都是消费降级的信号。

中国官方媒体一直努力消除消费者减少开销的说法,政府报告认为方便面销售复苏,是产品改进的成功案例,认为更高的销售额应是消费升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放缓至6.6%,低于2014年的8%以上。即使是高净值家庭也更加谨慎花钱。咨询公司胡润百富(Hurun Report)发布的奢侈品消费价格指数今年下跌0.3%,为2015年以来首次下跌,暗示需求放缓。

陶冬说,消费是创建在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上。未来收入的前景不确定,消费者选择自然会更谨慎。

(首图来源:Flickr/John Seb Barb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