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知识系统,包含三个面向:观点(stance)、工具(tools)及经验(experiences)。我们会观察集成思维者的思考技术,说明如何运用集成思维力,并审查每个人如何运用观点、工具和经验解决看似无法两全其美的难题。
观点:你是谁,你追求什么?
每个人知识系统的最顶层,就是一个人的“观点”。观点定义了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观点是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定位。
无论在各方面有多大的差异,集成思维者有六项共同的信念。其中三项跟周围的世界有关,另外三项与他们在世界中的定位有关。
首先,无论现存模式是什么,都不代表那就是现实,顶多是目前最好、或唯一一种对世界的诠释。
第二,集成思维者相信,互相冲突的模型、风格、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施力点,我们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能解决问题。
第三点,集成思维者相信,一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只是目前还没出现罢了。
第四,集成思维者认为,不只一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且他们有能力把最佳解决方案从抽象假说,化为具体现实。
第五点,集成思维者乐于面对复杂,从中找出更好的新方案。他们有信心可以从混乱中找出解决方案。
最后一点,集成思维者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集成思维者了解世界的确有限制,但他们都深信通过努力与耐心,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选择。
工具:了解所处的世界
知识系统的下一层,就是我们可以用来思考与理解世界的“工具”。你的观点会决定你选择哪些工具来累积知识。例如,你的观点是想要打造计算机,你就会去报名计算机工程课程,以获得设计计算机硬件所需的概念工具。
集成思维有三项最强大的工具,第一项集成思维工具就是生成性推理,这种推理是问“可能是什么”(what might be),而不是“是什么”(what is)。当集成思维者反复尝试许多测试原型和版本时,他们就是在运用生成性推理(请记得,是从无到有的推理),从解决方案倒推回决策架构,再回推到因果关系和考量重点。
集成思维的第二项工具,就是因果模式构建。在分析因果关系的步骤中,我们必须考量非线性、多方的因果关系。而在创建决策架构的步骤中,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考量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并同时设法解决细节问题。
集成思维者的第三项重要工具是肯定式询问,用来探究对立矛盾的模型,特别是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观点。肯定式询问并不是在挑战对方,而是方向明确的沟通。目标是明确地探究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了解他人的考量重点和因果关系地图,并运用从中得来的洞见,为双方冲突的模型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经验:将专业度与创新力内化为本能
专业和创新力彼此相辅相成。事实上,看似数据导向的决策中,可能也有主动的判断;而看似出于主动的决策,也隐藏着详尽的分析。通过经验累积而提升专业度与创新力,就是集成思维者的一大特质。
“经验”会形成最实用、最具体的知识。专业需要在特定的领域有反复的经验。专家在面对无限的数据时,可以截取出少数重要的数据,并看见其中的因果关系。由于已经拥有足够的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创建决策架构,创造出解决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依赖专业度的架构与系统规划来解决问题。在那些反常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创新的方法,也就是要靠创新力。
创新力的特质包括勇于实验、面对新的状况能够随机应变,以及面对跟预期不同结果采取开放的心态。因为创新力的根源就是实验,所以失败很难避免。因此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能面对反复试误及不断修改原型的过程。
集成思维的核心,就是专业度和创新力的集成。缺少专业度,就没有具参考价值的考量重点、因果关系或决策架构。
少了创新力,就无法得出创意的解决方案。少了创新解决方案,专业度就无法提升。而当专业度停滞不前,我们也很难保持创造活力。专业能促进创新,反之也然。
(首图来源:PXhere,CC Lise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