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 4.0的银行是隐形而非消失,得靠Open API走入消费者场景

“Open Banking是数字转型而非数字化的议题,银行必须要彻头彻尾改变商业思维。”凯基银行创新科技金融处资深副总经理周郭杰点出,银行要拥抱开放银行应有的关键心态。

作为台湾开放银行的先行者,凯基银行早在2017年11月,即推出开放API服务“KGI inside”,也是台湾第一家推出开放式API的银行。

至今,凯基银行已经与22家企业合作,进行API串联,开放出凯基自家的金融服务,甚至是以每个月3~4家企业合作的进度,持续增长。而在去年6月,凯基更上线了API管理平台(APIM),来管理自家的API。

Bank 4.0新趋势中强调,银行的存在感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直接走进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来提供金融服务。但,周郭杰观察,仍有许多银行管理阶层,不相信银行能转型,主因是“他们不相信银行会消失。”

他解释,现在银行的管理阶层,长年在法令、主管机关的监管下,也在内部种种的业务流程、内稽内控、自律规范上,累积了太丰富的经验,他们非常清楚,一项金融新业务,需要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冲撞哪些限制。

但是银行与金融业务是特许行业,管理上特别严格。这群管理阶层心中认定,这种体制未来也不会改变。

所以,即便外界震天价响地谈论“银行会消失”,周郭杰提到,这群人心里其实并不认同。因为,他们不相信,在金融业这么严格的法令规范下,几年内,科技企业有办法进来,或是,等到科技企业可以进场时,付出的成本代价也跟银行一样高,他们一点都不担心来自科技业的挑战,也就不觉得银行有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金融服务如何藏身消费生活场景,Open API是关键

周郭杰指出,这群人误把无所不在金融服务背后的银行“隐形”概念,与银行“消失”画上了等号。“必须把消失跟隐形的等号划掉”,这是银行思考Bank 4.0的第一个关键。“银行隐形真正的意思是它还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人们依然依赖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尽管科技业或许不会变成百分之百的金融业,但由这些科技企业所创造的数字平台,越来越成为一般人们数字生活最主要的场景。周郭杰认为,金融服务将隐身在这些科技企业所创造的平台上。这是他认为,金融业无所不在后,最可能的状况。

在过程中,科技业会变成消费者跟银行之间最大的活动平台,消费者可已经想象得到,未来的食衣住行都能通过数字平台来采取实质的行动,而金融服务必须能进入这些平台,才能融入生活场景。“要做到这件事情,金融企业就必须把它的产品数字化,且碎片化,通过Open API将金融服务,串联到科技企业的数字平台上。”周郭杰指出。

开放银行第二阶段TSP管理方式,应纳入TSP企业声音

在台湾开放银行三阶段中,第一阶段“公开数据查询”已正式上路了,银行公会也正在研拟第二阶段“消费者信息查询”的自律规范内容。金管会主委顾立雄,始在开放API平台上线记者会中,披露二、三阶段规范的5大考量重点,包括了TSP企业管理方式、客户权益保障、争议处理、损害赔偿机制及信息安全标准等。

在TSP企业管理的部分,周郭杰认为,规范TSP企业,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还是站在培养TSP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只从API供应端,也就是银行来制定标准,API的使用端,也就是TSP企业的声音,也要同时带来来。

他建议,应该要运用金融监理沙盒的实验机制,让TSP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这样的机制,增加TSP企业串联不同种类API的机会,而在沙盒进行得不错的,则可纳入新的TSP管理办法,让规范渐渐趋于完整。

周郭杰认为,开放银行必须要有更大的目标,大家想象中的TSP,在台湾可能有上万家,可提供的API多达数万支,应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设想如何一步步来推动TSP管理。他认为,应考虑TSP企业的需求与各自现况,并依据它所使用的API种类与方式,采取分级管理。

甚至,周郭杰建议,“得把TSP视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先肯定TSP企业的价值,看重他们的创新与速度,对改变金融产业的参考意义,接着就是通过Open API,将TSP所需的原物料,以高度数字化、便利、低门槛的方式,让TSP可以尽快连接,创造出新的第三方产品服务。“若没有考虑到这些发展,开放银行最后恐怕流于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