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被《华尔街日报》披露实体店开分店计划后,如今更传出亚马逊已在洛杉矶签订12间店面租约,预计最快2020年第一季便会推出旗下第一间大型超市,并且可能采用Amazon Go的无人结账技术。
亚马逊正式进军实体零售的消息,让外界纷纷燃起推测其意图的兴趣。当电商成为趋势,各大零售企业纷纷拓展网络渠道时,身为美国电商龙头的亚马逊却反其道而行,积极开发这些屏幕外的实体渠道,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弥补电商弱点,“鲜食”成亚马逊拓展实体零售主要方向
过去被控诉垄断电商市场时,亚马逊曾跳出来喊冤,声称他们在美国零售市场中仅占了5%,何来垄断之有?根据《Statista》的数据,电商在整体美国零售市场中约占11%的份额,亚马逊虽吃下近一半电商市场,显然在庞大的零售产业中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鲜食是电商难以攻克的领域,也是亚马逊在实体零售的要点,2017年收购的全食超市,就被认为是亚马逊朝该领域发展的一步大棋。
Osbornb via Flickr
因此,亚马逊放眼这90%过去鲜少涉足的实体市场,可说是情理之中。尤其杂货是实体零售中最庞大的项目,规模增至7,000亿美元。相对地,美国电商市场规模约4,200亿美元,只有杂货6成左右的规模。
根据报道,亚马逊即将开设的大型超市,计划主要销售产品为鲜食。鲜食一直是亚马逊亟欲拓展的领域,过去也曾推出Amazon Fresh服务,结合当地商家抢攻鲜食市场,尽管成效不高。
试想你倾向在电商平台购买肉丸、水饺,还是选择亲自跑一趟超市采购?大多人应是后者,这就是为何亚马逊对鲜食商品魂牵梦萦的缘由之一,既然走线上攻不下这座城池,那何不从实体零售开辟奇袭路线试试?
面向普罗大众,走与Amazon Go、全食超市不一样的路线
接着回顾一下亚马逊这几年在实体渠道的布局。2015年,亚马逊设立Amazon Books实体书店,目前在全美拥有21间店面;2017年,亚马逊砸137亿美元买下全食超市,被认为是进军实体零售举足轻重的一步棋。

亚马逊官网上的实体店铺。
Amazon
2018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这是他们第一间导入无人结账技术的便利商店;同年亚马逊还发布了专卖平台上评价4星以上商品的Amazon 4-Star,以及类似快闪店的Presented by Amazon。
其中与鲜食有关的是Amazon Go与全食超市。全食超市强调健康且天然,产品以较高单价的有机食品为主,因此含有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冷冻食品等皆无法在此销售,目标用户群体也瞄准收入较高的白领阶级,顾客取向较狭窄。
Amazon Go在定位上又过于接近超商,占地小意味着销售品项有限,投资报酬率有限外成本也高。根据《彭博社》报道,自2012年启动Amazon Go项目以来,光是相关人士的薪水加起来就有10亿元之多。
亚马逊当前在杂货、鲜食领域的尝试,都属于利基市场的范畴。现在亚马逊希望能创建一个更面向普罗大众,投报潜力更高的实体零售业务,结合电商的短处来看,一间销售鲜食的大型超市便成了不二选择。
实际上,亚马逊最初策划Amazon Go时,是间像超市般占地更大的店铺,但最终转向小规模的便利商店形式,销售三明治、沙拉等拆开包装即可食用的食物为主。
强化购物体验,创造发掘的乐趣与惊喜
“购物体验”被视为是亚马逊选择鲜食为主力商品的另一缘由,物流技术公司Takeoff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JoséVicente Aguerrevere认为,亚马逊将着重改善消费者体验,将新超市作为探索新美食、烹调方法、新口味的空间。
选购各家品牌的清洁剂、卫生纸,或者从娇艳欲滴的菜肴中进行挑选,相较之下,食物更有发掘的乐趣与惊喜。
硬件成本所费不菲,放大版Amazon Go有没有搞头?
但亚马逊筹划的新超市,能否真如外界想象的美好,还有一些问题要解决。据悉新超市将导入与Amazon Go同款的无人结账技术,这意味着庞大的建设与运营成本。
虽然消费者对Amazon Go极度赞叹,这宛如穿越时空而来的未来商店颠覆了以往的消费体验,但这一切却是创建在庞大、根本难以回本的金钱堆砌。

Amazon Go一间店摄影机、服务器等器材成本便高达上百万美元,一间以销售平价鲜食为主的小超商,究竟要多久才能回本?
亚马逊员工透露,光是第一间Amazon Go在摄影机、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器材上的成本,就高达上百万美元,若亚马逊依旧维持其平价路线,究竟要多久才能回本?
Amazon Go开店之际,亚马逊曾喊出2021年前创建3,000家店的计划,截至今日为止,总共仅24家店面落成。从开分店的数量来看,Amazon Go绝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Amazon Go至少可以打着实验、概念店的旗帜,对于亏本运营也有更大的容忍性,但若新超市要引进这项技术,势必面临投资者们更严格的审视。
《彭博社》指出,随着技术进步,现在亚马逊这套系统已能支持占地更大的店面。亚马逊目标最终是为3,000平方英尺(约840平米)的店面服务,目前正在西雅图进一步测试。
即使技术有所进展,如果以盈利为前提的话,这套无人结账系统能不能跨过门槛还是未知数。此外,在高昂的运营成本下,亚马逊还能维持一贯的亲民路线,并创造优质的购物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