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流量经营是一场无止尽的接力赛跑,若能让每一棒在体力下降之前的巅峰跑速,就将棒子交到下一名跑者手中,将大大有利于加快全队速度,也能够拉长队伍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如同英国管理学大师韩第(Charles Handy)针对企业经营提出的 “第二曲线”(The Second Curve) 理论,流量经营其实也适用相同道理。
然而,在增长动能到顶之前,应该事先为第二增长曲线做好准备的道理虽不难理解,但该如何找到下一位完美接棒者,往往才是问题所在,特别是营销人员经常会用错力气。
何谓用错力气?以最容易面临增长瓶颈的付费流量购买为例,营销人员应该都知道,今年若只想维持和去年相同的广告预算,那么在市场竞争持续升温的情况下,恐怕就只能做好面对ROAS(Return on AD Spending广告投资报酬率)衰退的心理准备,以旅游业而言,年减幅度大约会落在15%。
当流量增长进入高原期,你该变的是“产品”
换言之,如果不想看到流量下滑,最主动的做法,可能就是以拉高15%广告预算的方式,来守住流量。但我们也都很清楚,这么做就算真的把流量给维持住了,却也无可避免会让投资报酬率的数字变得难看。
事实上,要想在守住“预算”的同时也保住“流量”,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改变产品策略。
虽然流量经营看似营销团队的工作,但如果只是一直拘泥于营销预算上的调整,或只专注于各种优化手段的使用,例如思考什么时段的转化率比较好、或是纠结在移动端跟PC机的配比等等。
当一条路已经从上坡走入平稳高原时,这时付出的努力是很难获得同等回应的。因此,这时借由“开发新产品”创造第二增长曲线,会是比专注在媒体优化更有效的方法。
而这么做带来最显而易见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因应添加加的商品,去购买相对应的关键字。当然,这时就得要再思考另一个问题:“商品策略怎么来?”答案是:“从市场需求来。”
从“关键字”找出璞玉,为营销创造空间
首先,消费者搜索的关键字,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市场的需求,如当消费者在网络上搜索各家乐园门票,这时购买意图其实已经相当明显。因此这些搜索关键字的热度,就是商品开发的一大依据。
当然,如果只是去竞逐那些最热、人人都想抢的“大字”,如迪士尼门票、六福村门票,那么就算第二增长曲线冲出来了,恐怕ROAS也会跟着掉到新低。
所以如果要将ROAS也一并纳入考虑,就得更进一步去找出这些热门搜索关键字其中,有热度,但竞争程度相对较低,曝光成本也因此较低的“璞玉”,然后再将这些信息交由BD(商业开发人员)去创建更丰沛,且打击率也更高的商品库。

若要将广告投资报酬率也纳入考虑,就得进一步找出热门搜索关键字其中,“有热度,但竞争程度相对低”,曝光成本也因此较低的“璞玉”,才能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Rawpixel.com via shutterstock
一旦商品开发出来,这时营销团队就不只可以去购买关键字,拉升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搜索引擎营销),也可以写文章抢SEO的免费流量。
总归来说,必须先有“新商品”,后续才能有更多的营销作为。
当然,如果目标只是要在短时间内冲高新客数,或是App的下载量,而不是以长期永续的发展为主要考量,就未必要采取这种稳扎稳打的做法,而是可以选择更快速高效的捷径,如祭出折扣下杀、高额补贴等各种诱因。
今天的增长,会成为明天的包袱
不过这么做的后遗症也是很明显的。请记住一句话:“今天的增长,会成为明天的包袱。”
试想,如果今天是你拿到蔡依林台北演唱会的门票销售权,以6.6万张门票瞬间秒杀的热度,不难想象这对流量和业绩贡献有多补。但问题是,如果明年这个时候没有蔡依林演唱会怎么办?
类似情况,今年如果把折扣杀得很深、广告量加大、或是推出各种独家限量商品等,这些作为所换来的流量和订单或许可以满足今年的目标,但明年呢?同样的作为在明年是否还可以持续?或是否能够找到相同份量的替代商品?如果答案是不行,届时要面对的,恐怕就会是一个比今年更大的增长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