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对企业的影响力未来将与日俱增,因此所有的企业组织都必须落实AI以维持自身的竞争力。”
这是从一份《数据脉动:释放人工智能的潜能》的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所得到的共识。该研究借由访问亚太地区重要市场中600名资深IT专业人员,包括新加坡、印度、韩国、中国、台湾与澳洲,并且横跨多个产业,例如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科技)、零售商、制造业、建筑业、房产业、金融服务业、物流业与教育等,探讨企业中各部门采用及落实AI的准备程度。
而在这份报告中,有一项结果相当值得注意:
“74%的受访者表示其企业组织已经至少在一个核心领域开始部署AI”。
AI真的正在取代你我的工作吗?
科技的进步对劳动力所产生的冲击并非前所未闻,而长久以来,各界也一直在探讨人类究竟会“被科技取代”抑或“受益于以人为本的AI”。
人类的聪明程度或许不及互联网,也无法像自动化机器那样效率惊人,但是AI将提供有利的辅佐,让我们能“更努力、更棒、更快、更强大”。
我个人认为答案其实会介于两者之间,有些工作在自动化与AI提升企业效率之后自然会消失。
根据OECD的研究显示,每七个工作中就有一个很可能会被自动化科技所取代;另外,有32%的工作会因为AI与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而产生不可小觑的转变。这份研究也强调,
科技或许会取代某些工作,但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职缺,并和既有的工作相辅相成。
举例来说,ATM的出现就让银行出纳人员的技能有所提升,从以往单纯地处理例行性的业务,转而从事更具生产力的工作。
事实上,汇丰银行(HSBC)在《人类优势:人才势力》(Human Advantage: The Power of People)报告中也提到,
自动化技术的提升不但没有降低职场上人类特有技能的价值,反而使深刻的人际交互更显珍贵。
以银行业来说,随着AI愈趋商业化,人类独有的技能将会越来越有价值,且会成为成就一家“好公司”或“伟大公司”的区别。
耳机里传来的声音
美国制片人、剧作家与电影导演詹姆士.L.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在1987年推出了一部叫作《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的电影,以讽刺手法呈现电视新闻产业当时的现况,其实快节奏的电视新闻业至今仍持续反映我们所处的世界。
电影中有一幕场景,描述新星主播汤姆(Tom Grunick)。汤姆对于新闻工作的天分以及学识,其实都远不及执行制作人珍(Jane Craig)或同事亚伦(Aaron Altman)。于是珍通过汤姆的耳机提示他该问些什么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进而帮助他成功完成那场新闻首播。
电影的这一幕呈现了未来数字化世界的面貌。人类的聪明程度或许不及互联网,也无法像自动化机器那样效率惊人,但是AI将提供有利的辅佐,让我们能“更努力、更棒、更快、更强大”,就像法国电音双人组傻瓜庞克(Daft Punk)的歌《Harder,Better,Faster,Stronger》唱的那样。
而同样的,就业市场在过去十年间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某些方面却依然维持不变。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创新不断,确实增加了对新技能、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需求,可是在招聘员工时,我发现自己仍然在寻找同样的特质与软实力。
关键在于同样的特质与持续学习
请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大家应该原地踏步。能与人良好交互、拥有高EQ和前瞻视野等特质,与培养新技能及学习敏捷力(learning agility)并非互斥关系。
而后者在数字化的时代尤其重要。管理咨询公司Korn Ferry就特别强调了“学习敏捷力”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它指的是“个人在作出决定前,拥有快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与热情,并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加深理解”。
学习敏捷力佳的人一般会持续培养新技能、从经验中增长,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优异。而Korn Ferry的研究更发现,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拥有较多学习敏捷力佳的主管,其公司利润也会比同业高出25%。
这个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对AI的讨论。如果AI真的会抢走人类的工作,那么我们更应该在保有这些可贵特质的同时,努力向前迈进。
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组织,只要能充分了解到“科技的存在始终是为了助人类一臂之力”以及“持续学习是善用科技的关键”这两件事,那么未来当我们与AI共事时,应该就能少一些悲观的反乌托邦色彩,转而看见无穷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