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轨道周期性变化,或促成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

人类活动排放过量二氧化碳至大气中,似乎一手促成当今全球暖化,然而现在一篇新研究发现,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也是造成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迁的原因。

当今冰川异常融化、温度节节攀升、海洋酸化等种种现象,以致有人认为地球即将迈向第6次大规模灭绝事件。

而在过去,地球历经2次最大型的毁灭性物种灭绝事件,一场为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发生在2.01亿年前,地球上约80%物种永久消失,并使恐龙成为侏罗纪最具优势的陆地动物;另一场则是托阿尔阶灭绝事件(Toarcian extinction),发生在约1.83亿年前,当时海水深层大缺氧,对海生生物影响最大。

但这些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的背后推手究竟是谁?最近,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团队分析威尔斯古代泥岩矿床的化学数据,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公转轨道形状之周期性变化,似乎是造成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迁的部分原因;再加上火山活动于相近时间点爆发,往海洋与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进而塑造了不利生物存活的环境条件。

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与托阿尔阶灭绝事件之间相隔大约1,800万年,研究表明这段时间内,地球碳循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会影响地球从太阳接收多少能量,进而影响气候。

团队指出,若按照当前轨道配置,则地球接下来本应重新回到冰河时期,然而人为释放的过量二氧化碳可能破坏了这道自然过程、还使全球迅速变暖,科学家希望进一步钻取1公里深处的岩石样本,理解太阳系控制与地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

新论文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刊》(PNAS)。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