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茶产业发展路向何方?

 

  核心提示:宜宾是全国茶叶发源地之一,巴蜀历史上的著名茶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著名出口红茶“川红工夫”的故乡和发源地。近年来,通过“中国宜宾早茶节”和“川红工夫”红茶营销宣传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推动了宜宾茶产业发展、提升了宜宾茶品牌、增加了茶农收入。宜宾已成为国内重要茶叶种植区、全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
  目前,全市茶产业正以“一个取向三大提升”为总揽,以现代茶产业建设为抓手,以红绿茶并进为基础,以品牌建设和市场渠道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为支撑,以叙府茶业牵头组建“四川茶叶集团”为龙头,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进全市现代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优势:一个“早”字不得了
  “僰道出香茗,悠悠三千载”,悉心一算,宜宾茶已有上3千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宜宾茶叶常年在2月上旬就可开园,比省内和江浙一带主产茶区早15—30天左右,属名优生态早茶生产的最适宜区。
  困境: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步凸显
  全市上半年生产茶叶(毛茶)22946吨,茶业综合产值32.95亿元,同比增加2.3亿元,再度刷新历史最佳战绩。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众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同步凸显出来,成为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大制约——
  除了茶叶本身的问题,作为经营者,企业、专合社和茶农之间还缺乏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缺乏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领军型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领导型茶叶企业家,加之,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没有真正起到连接茶农和龙头企业、标准化组织生产、社会化服务茶农的作用。全市茶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茶园自发的分散经营、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与营销企业各自为阵的局面。
  全市已注册的茶叶品牌有近百个,其中市级以上的茶叶品牌就有四五十个。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驰名茶产品品牌。宜宾茶叶的营销渠道仍局限在厂家直销、加盟连锁等单一的有形市场,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无形市场开发严重不足。宜宾茶叶营销体系的建立依然是以企业自己建设为主,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渠道共享的有效机制,重复建设严重。
  “一方沃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宜宾茶业的真实写照。全市2区8县全部种植有茶叶,种茶乡镇136个,种茶农户约13.5万户,翠屏区邱场乡、高县羊田乡和落润乡、珙县石碑乡和下罗、玉和片区、屏山县屏山镇、宜宾县蕨溪镇(黄山)到屏山县大乗镇、以及筠连县的巡司片区等地已打造出了多个万亩生态茶园示范基地。
  目前,全市正大力推进以宜宾县、屏山县为主的10万亩中高山有机茶生产基地,以翠屏区为主的海拔600米以下的30万亩特色名优早茶生产基地,以高县、筠连县、珙县、屏山县为主的50万亩优质绿茶及红茶生产基地和以筠连县为主的10万亩小叶苦丁茶生产基地四大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思路:推动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茶业已成为宜宾的特色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从2011年起,市政府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区县政府和企业配套5000万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品牌打造、技术创新、标准化生产和连锁经营店建设等,助推茶产业不断占领高端市场。
  省委、省政府洞悉到宜宾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决定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每年2500万元专项扶持宜宾茶产业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突破困境,推动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至关重要。
  首先,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专门的、一条龙的管理体制;聘请高端策划和运作机构为宜宾茶产业进行茶产业战略策划,重点明确发展战略定位,品牌建设设计及路径,市场定位及实现路径,企业资源整合设计,茶产业定价权和话语权、标准控制权的实现路径,茶叶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设计,万亩亿元茶叶基地建设模式和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等。
  坚持以“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筠连苦丁茶”公共区域茶品牌为重点,加速宜宾茶叶产业化进程,制定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向下实施兼并重组,鼓励外来工商资金投资,组建生产经营联合体,不断推进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宜宾茶产业强势品牌。
  加强茶树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实现茶树良种化、良种本土化;不断提高茶园建设水平,实现基地建设生态化、标准化;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实现茶叶生产经营信息化;大力挖掘、弘扬、发展宜宾茶生态、茶文化、茶旅游产业,鼓励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茶叶专合社对农户覆盖率仅在10%左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应大力支持和扶持茶叶专合社发展,同步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与专合社、业主和农场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关系、多次分利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解决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安全化问题,又用市场利益的机制倒逼生产环境的规范化。
  茶产品想要走出国门,质量必须过硬。要与国际茶产业标准体系接轨,防止茶叶禁用化肥、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茶基地,建设茶叶快速检测体系,积极支持茶企业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质量兴茶、品牌兴业。
  最后,建立和整合专项资金,综合配套茶叶开发项目;制订茶产业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发展的鼓励与保护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通过林权抵押、小额连保、企业应收账款和仓储抵押等贷款方式支持,创造茶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春天。(来源:宜宾日报 刘路 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