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一篇新研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可在纸板上存活24小时,在塑胶、不锈钢表面存活2~3天,一瞬间仿佛各处都笼罩在新型冠状病毒阴影之下。然而一些专家呼吁勿对此过度解读,这些检测结果并不代表病毒依然具有传染力。
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上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布新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COVID-19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基本上可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在铜制品表面可存活4小时,在纸板上存活24小时,而塑胶、不锈钢表面可存活长达2~3天。
研究人员认为,病毒的高存活率也许说明了它们的传染力为何这么强,远超当年的SARS。
然而这篇研究并非旨在证明COVID-19病毒可借空气传播,数据也没有说明纸板于实际条件下会成为“病毒载体”,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病毒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之衰变速率(半衰期)、记录病毒死亡所需时间。
以不锈钢为例,该研究表明不锈钢表面的新冠肺炎病毒平均半衰期约13小时,只不过病毒在3天内都没有下降到检测阈值之下,因此最终结论变成“该病毒在2~3天内仍可检测到”。
美国梅奥诊所医学中心(Mayo Clinic)研究员Gregory Poland对此说明,在物体表面识别出病毒,并不代表它一定具有传染性。
科学家指出,要经由残留在物体表面的病毒感染新冠肺炎,首先一开始就必须有极大量病毒颗粒依附在物体表面,才能让该表面在长时间内维持一定感染力;此外,当病毒暴露在阳光或高温下,它的腐烂速度比科学家在室内实验的速度还要快,若将种种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后,则现实中就算某些材质表面真的曾被病毒“污染”,基本上也已在后续运送过程中灭亡得差不多。
传染病学专家Elizabeth McGraw于《商业内幕》采访内文中指出,如果病毒通过纸箱表面等包裹散播的成功几率很高,那么疫情爆发初期我们就应该看到病毒在全球泛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传染病学专家Otto Yang认为,该研究数据或许无误,但也可能具有误导性。
总而言之,就算你的皮肤真沾上了新冠肺炎病毒,它们也必须通过眼睛或鼻子黏膜才能进入体内,因此没事多洗手、少用手摸脸和鼻子,就是你我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戴口罩除了起到隔绝作用外,基本上也是在阻止你直接用手接触眼鼻。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