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入侵,很可能是人畜公用病增加的主因

科学家仍在努力探索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的来源,希望弄清楚最早是哪种动物传给人类,但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畜公用病(zoonoses)出现?最新研究指出,这可能与“邻近性”有关,随着人类社会持续入侵自然世界,与野生生物更多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加病毒扩散的风险。不论源头是哪个物种,造就大流行的可能还是人类自身。

《皇家学会报告B:生物科学》(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新研究指出,人类基于狩猎、贸易、城市化等目的对自然界的持续利用,破坏了野生生物自然栖息地并改变动物的种群,而这些行为很可能正是导致人畜共患病传播的直接原因。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编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CUN Red List),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非驯化哺乳动物受到威胁,只是尽管人类活动确实减少地球上动物的多样性,一些能够适应人类行为的物种也因此变得极为丰富,像是老鼠。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流行病学家Christine Johnson指出,随着自然栖息地减少,野生生物与人的接触越来越紧密,为了适应人为活动和自然景观的改变,野生生物也开始改变其分布位置。

“这加速了来自野生动植物疾病的爆发,使我们处于大流行的风险中”。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比较截至2013年为止野生哺乳动物和驯养哺乳动物的数据,确认哪些相互作用使我们面临人畜共患病毒的最大风险,结果不令人意外的是,就像牲畜一样,那些被驯养的动物与人类饲主共享最多病毒,是野生动物的8倍。

在野生生物中,有三种动物有最大的外溢病毒(spillover viruses)风险:蝙蝠、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而这些人类共享最多病毒的动物,正是最适应人类主导环境且数量增加的类别。

不仅如此,团队推测估计,即使是那些受到过度开发威胁、丧失栖息地的物种,其人畜共有病毒的数量也比因其他原因素量减少的物种多上2倍。这意味着当人类与野生生物距离拉近时,有更高的风险让病毒散播出去,很可能人们一直低估了这种情况的真正危险。

“我们必须认真看待我们是如何与野生生物交互,以及哪些活动又会将人类与野生生物的距离拉近。没有人会希望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流行病。人类得找到与野生生物安全共存的方法,动物可以给我们的病毒可不会少。”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