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muamua(音似台语“黑麻麻”),1I/2017 U1,是已知第一颗访问太阳系的星际天体,于2017年10月18日被中央大学共同参与的“泛星1号”望远镜发现,因极端的双曲线轨道而认证为源自太阳系外的天体。Oumuamua诡异的长短轴比例(约6:1)使外形就像一根雪茄,通过太阳后又出现预期外的加速度,当时引起部分科学家及媒体怀疑Oumuamua可能不是自然天体。
近年天文学家一直尝试研究Oumuamua的形成机制,4月13日发布在《自然:天文学》期刊的新研究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理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韵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提出,Oumuamua的形成可能与母恒星的潮汐作用有关。
研究团队以超级计算机计算,当形成Oumuamua的原型天体接近母恒星时,会被巨大的潮汐力扯碎,如同“舒梅克─李维九号彗星”接近木星,被母恒星的高温融化,抛离至远处时再冷却为长形碎片,形成极端的长短轴比例,甚至可高达10:1。
小天体太接近恒星而被潮汐力扯碎,再被抛出星际空间。
这个过程也使大量高挥发物质耗散,符合Oumuamua没有任何可见的彗星活动现象(如彗尾),不过升华温度较高的水冰能在表面下保存完好,当Oumuamua经过太阳附近时,挥发的水冰可能产生与观测相符的加速度。
Oumuamua国际研究团队负责人Matthew Knight也表示这个研究相当杰出,模型完善,未来将通过更多像Oumuamua这样的星际访客验证此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