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玩展停办、国际书展改为线上、100人以上活动陆续取消,在疫情看不到尽头的此刻,“线上策展”(Online Curator)俨然成为大家共同的思考与解决方案,但是,线上策展和动态网页设计有何差别?策展和一般的线上营销活动(Marketing Campaign),又有什么不同呢?
近来,“线上策展”突然成了一个热门名词。与其说“线上策展”是一种营销策略,也许可以更接近品牌经营的观念或心法。根据策展社群The Curators一篇文章的解释,“策展人”一词来自于拉丁语的照顾者(Curator),并引申为具有保护珍贵艺术品的意思。这篇文章也以TED演讲将其负责人称为“策展人”为例,指出策展人的任务是“搜索、整理、呈现信息内容,并且让这些信息有更多的使用空间和影响力。”
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
策展虽然源自于艺术领域,而从艺术圈走到数字营销的过程,“线上策展”更成为了一个生气蓬勃、但意义分歧的名词,最常见的或许是“内容策展人”(Content Curator)。根据香港数字营销公司Fimmick,“内容策展人”的主要任务,是去发掘尚未普及、但对受众有意义的内容,同时附加与品牌相关的观点(如重新浓缩、节录原有消息),而受众也会乐意接纳这些多样的消息声音,并非只是聆听品牌的一言堂。当然,内容扩散与操作的能力就是策展人必备的。
根据数字信息世界网站统计,美国有超过80%的营销人员,实际工作内容就包含了“内容策展”,借由策展(Curate)而非从头到尾的原创(Create),除了可以节省内容生产机制的成本,更可以连接不同的兴趣用户群体,发挥社群的优势。
事实上,你也很有可能不知不觉成了“内容策展人”而不自知。同一篇调查指出,全美有32%的社群用户,会在进行新闻或信息转载时,同时附上自己的评论或其他原创内容,也就是说,有1/3的社群用户,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着内容策展的工作,并将“自己”作为和这些展示内容连接的品牌,深化或改变受众(朋友圈)对你个人的整体印象。
以线上策展营造“线下体验”的感官错觉
然而线上策展的另一层涵义,或许更接近艺术界的初衷:将信息“诠释”或“升级”成较高价值的呈现方式,营造线下体验的错觉。例如NGO组织无国界记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就在沙盒游戏Minecraft内,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反审查”虚拟图书馆,陈列了因政治因素而遭许多国家禁止的内幕新闻,包括新闻文本与记者的实际录音等内容。
这项虚拟“策展”除了借由游戏避开相关国家干预,另一层重要意义,是在于它被用户体验的方式──并非直接显示遭封锁的新闻,而是巨细无遗地打造这座图书馆的细节外观──哥德式的廊柱、恢弘的大厅、铭刻着各国旗帜的玻璃穹顶、庄严的阶梯、与象征“无国界记者”以拳头握笔的石雕等,都让玩家有种进入秘密殿堂的仪式感。
图书馆策展者詹姆斯·德莱尼(James Delaney)表示:“我们不是将新闻自由等主题“游戏化”,而是将这个主题直接带到游戏中”,因此,这些看似装饰性、趣味性,或有些多余的使用流程,目的其实都是让虚拟世界更加逼近“线下体验”的精心设计。
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也让虚拟策展多了一种选项。从Google针对VR开发者的建议来看,也与实体策展的要求相当吻合(例如空间沉浸感的营造、对象的摆设避免过于靠近观者等)。最近也有相当多虚拟美术馆、博物馆的应用应运而生。唯独VR硬件设备过于昂贵,仍是普及的一大门槛。
不过,借由一些简单的工具,策略团队依然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品牌、产品或服务进行线上策展,例如:可结合图片、图文呈现专题的免费开源软件Mural,就能在不需另外撰写程序的情形下,灵活地套用各种样板,进行图片叙事或策展,包括制作新闻专题制作、大型活动页面、新闻频道简介等高品质的多媒体线上展示内容。
在疫情影响之下,稍具规模的实体活动都相继取消,但人们对于真实接触,从而获得更丰富感官体验的渴望,却不会因此衰减。线上策展作为一种解套,或许将为这种趋势下的“数字隔绝”带来另一种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