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病毒会使人生病,可能是轻微小感冒,也可能是严重的疾病如艾滋病、新冠肺炎等,但德国知名病毒学家卡琳‧莫林(Karin Mölling)教授强调:病毒对地球生物的正面意义远胜于恐惧及疾病。并非全部病毒都有“毒”,有些病毒实际上可以杀死细菌,另一些则可以帮助人体抵抗更危险的病毒。就像益生菌,我们体内也有许多“有益的病毒”。
病毒当地球几乎无所不在且数量庞大,无论生物体内、空气、泥土还是大海都有病毒踪迹,地球全部病毒的数量肯定比整个宇宙的星球还多。
病毒可能是生命的起源?
病毒是生命的起源吗?多数科学家认为细菌才是生命的起源,因为病毒根本无法独力完成自身生命周期,所以谈不上是完整生命体。但仍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病毒不能自行繁衍后代,并不能证明数亿年前的病毒也是如此,他们坚信病毒有可能才是地球生命的源头。
人类DNA一半源自病毒
2001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于《自然》(Nature)期刊发布人类基因组解码成果,令人讶异的是,人类的遗传物质DNA竟有50%是由类似病毒的基因串行组成。不仅人类,地球所有生物的DNA都有不同比例源自病毒。
病毒和宿主的多样关系
不同种类的病毒与宿主的关系天差地别,有些关系中,病毒会彻底毁灭宿主细胞;但也有许多两者和平共处互利共生的关系。有的病毒可在宿主细胞低调生存,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细胞分裂复制,它们不会在此过程伤害宿主细胞。有时候,病毒会将自己的DNA嵌入宿主DNA,隐身起来伺机而动。
当病毒DNA集成入宿主DNA,将随着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代代相传至新生细胞中,此过程称为“内生化”(endogenization)。内生化可能就是造成人类基因组含如此高比例病毒DNA编码的原因。莫林教授指出:人们无需为此感到恐惧,病毒在生物基因组成引起的变化,是生命“进化的引擎”(The engine of evolution)。
有益的病毒“噬菌体”
有一类病毒称为噬菌体,顾名思义能感染并破坏细菌。人体噬菌体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充满细菌群落的黏膜,这些噬菌体具抑制细菌生长并保护人体免于坏菌危害的角色。
噬菌体可当作抗生素的替代品,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感染,最近英国有位17岁少女因遗传性疾病接受肺脏移植,术后因体内细菌有抗药性发生严重感染濒临死亡,最后便是接受噬菌体疗法,才成功将她从鬼门关前救回来。
相较于早期治疗用的噬菌体来源是污水、甚至患者体液,如今噬菌体是经过基因工程改造,测试对目标细菌有作用后才将最有效的噬菌体株纯化至有效浓度,然后存储起来。治疗时能口服或施用于伤口、细菌感染处,静脉注射噬菌体的临床试验还在进行。
病毒对于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幼年感染病毒对促进免疫系统健全发育十分重要,因为此时是免疫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若未获得适当的病原刺激,日后接触细菌、病毒即容易感染。另外,持续少量病毒刺激免疫系统,能使免疫系统处在低活化状态,当较大量病毒来袭时才能从容以对。
此外,当病毒感染细胞后,为了避免其他病毒竞争,会捍卫宿主细胞不让其他病毒入侵或摧毁它们,这种特性正可以保护我们免遭受更多病原侵害。
结语
恐惧是人们对未知事物过度担忧的结果。由于病毒、细菌这类潜在威胁肉眼无法识别,当疫情失控爆发后,因恐惧感产生的集体恐慌行为反而造成社会、经济更多难题。所谓“心安就能平安”,尤其当科学家对新冠病毒的知识越来越充足,人们将能更理性面对“后疫情”时代的生活。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