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除硬件各式传感器的精准侦测帮助人们实现健康与健身的乐活目标,其背后持续监测所累计的数据更可成为医疗研究的重要资源。尤其人们通过智能手表掌握血氧饱和度(SpO2,血液中氧浓度含量)等生理数据,从中得知身体即时变化,评估自我体能状态。现在更有学术机构投入,研究智能手表所搜集的生理数据是否能帮助识别COVID-19(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俗称新冠肺炎)的早期迹象。
血氧饱和度对日常健康有何关系?
以血氧饱和度来看血液中的氧气交换程度,台大医学院紧急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孙维仁接受《科技新报》专访指出,在血氧浓度计侦测下,一般人血氧饱和度正常值是在95%以上,低于95%就有缺氧情形,要注意身体异状;若是降至90%以下,则有病态的缺氧现象,例如感染肺炎等COPD(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甚至窒息,严重的话恐有生命危险,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COPD。除此之外,有打呼、甚至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睡眠过程中换气量不足,容易有低血氧的状况,影响睡眠品质,这些情况在在显示血氧饱和度对一般人的重要性。
台大医师孙维仁认为,运用智能手表掌握个人生理数据,更能即时作出反应。
医院所用的血氧浓度计虽然测量精准,但一般人家中少有准备,更别提随身携带。而搭载血氧功能的智慧手表、健身手环等,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数据,甚至全天候24小时监测。不仅记录个人现况,甚至有提前预警作用,例如潜在患者就能通过智能手表的血氧饱和度自我监测,免于病症渐渐发作却未即时获知。
专家投入研究智能手表识别COVID-19早期迹象
智能手表设计目的不全是监测疾病,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上却发光发热。如今来自世界顶级大学与医疗机构的专家正在积极研究,智能手表能否帮助识别COVID-19的早期迹象。
哈佛医学院内科医师Andrew Ahn针对美国麻州研究COVID-19疫情管理,这段期间他手上有超过50人的COVID-19确诊患者。从他的临床经验发现,部分患者的症状变化非常剧烈,初期会有发烧、发冷、疲倦、呼吸急促、咳嗽,然后失去嗅觉与味觉;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倒下、急速缺氧,对于人工呼吸器的需求相当急迫。也有少部分患者几乎没有感受到呼吸急促或者任何缺氧症状,这种情况他称为“快乐缺氧”(Happy Hypoxics);尽管他们的血氧饱和度低至70%~80%,似乎没有承受太大的生理压力,但显然病况严重。
多数对于COVID-19的了解来自于到院的患者,这些患者已经发病到相当程度才就诊,但其实这些人仅占整体COVID-19患者的极小部分。然而还有许多COVID-19患者看起来仅有轻微症状,若不以为意也就没到医院就诊,后来一旦病情恶化将会相当剧烈、甚至死亡。
哈佛医师Andrew Ahn研究COVID-19疫情管理,第一线观察患者病况。
为了了解那些未知、轻微症状而未前往医院,导致错过黄金治疗期的患者生理数据变化,以找出与COVID-19的关联性。Andrew Ahn以及哈佛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组织,就与国际非营利组织PhysioQ以及Garmin展开合作计划,由PhysioQ打造健康数据管理平台NEO,并在用户同意授权的前提下,将用户借由Garmin手表搜集的数据文件去识别化,以API形式串联至NEO平台,无偿提供给研究组织加以分析。如此一来不仅大幅缩短医疗研究人员搜集临床数据的时间,用户还能连接家人资料,观测全家人即时且持续性的生理数据走向,作为日常健康参考。
为此PhysioQ与Garmin号召众人之力,参与这次NEO援助COVID-19研究计划,帮助全世界共同破解新型冠状病毒。
PhysioQ创办人暨产品总监彭擎表示首次与Garmin合作,号召用户贡献生理数据帮助COVID-19研究。
Garmin Health业务体亚洲区项目业务经理徐宏修接受《科技新报》专访也指出,Garmin于泰国、意大利与合作伙伴针对COVID-19进行相关应用,通过智能手表监测医护人员、患者或隔离对象,搜集数据以观察症状;此外在德国,则以地理资料结合生理数据分析疫情热点,由用户提供邮递区号产生活动范围,当系统发现某个地区的平均生理数值出现变化,进一步可推论确诊患者增加、恐有病毒大流行,借以提醒用户小心里防备护。
医疗学者:健康不该凭感觉
智能手表搜集生理数据的医疗应用不止于此,台大医神团队目前正运用智能手表与空气盒子等设备,记录下特定患者的生理数据,同样以API串联至数据库,与患者病例做AI分析,从中探讨疾病的发生是否与环境、生活形态有关联性。
台湾大学生医电子与信息学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台大医神计划主持人之一的赖飞罴进一步观察,疫情期间需要居家隔离、居家检疫的对象若能佩戴智能手表,搜集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数据,当有数据波动对观察对象就很重要,若是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发出警告,可让医疗机构尽早反应,启动关怀机制甚至要求就医检查与治疗。若运用智能手表远程观察患者的健康情形,就有科学化数据可以了解他们,非凭患者个人感觉说出自身健康状况。
孙维仁认为,市面上常见的健身手环多为运动用途,计算每天走了多远、多少步,鼓励完成自己设下的运动目标。但容易忽略走上万步,使得膝盖磨损、血氧降低,自己却不自知。原本想要纠正生活形态,但完成运动目标身体却超出负担。应思考结合时时监测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数据,在活动当下综合评估,对用户的帮助更大。
(图片来源:Gar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