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新突破,全球近20%的海床已完成搭建

“鱼儿鱼儿水中游~游来游去乐悠悠~”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模样呢?一片湛蓝清澈、海洋生物自当地游泳吗?其实不然,海洋广大无边、深不可测,并不是一片平坦的沙地,而是和陆地景观一样奇幻多变,有着陡峭的峡谷、巨大的山脊,而这也就加深了“搭建海洋地图”的难度。

自古以来的探险活动—征服海洋

海洋世界的神秘,始终是探险家、科学家想要征服的未知领域。早在16世纪,就有海员乘风破浪,在船边将铅垂线抛入水中,并在纸上标记,徒手画出海洋轮廓,但由于那时并没有任何国际通用的海图术语、标凖或度量衡,导致当时绘出的海图仅仅是粗略的航海工具,没有实际的用处。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兴趣大增,一群地理学者在摩纳哥王子阿尔伯特一世(Prince Albert I)的召集与领导下,组建了四艘艇的研究人员前往勘测地中海,制作了第一幅世界海洋地图,成了之后“世界大洋水深图”的雏形。

一百多年后,2017年,在全球超过100个组织的支持下,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I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IOC)共同展开“大洋地势图—海床2030计划”(GEBCO Seabed 2030 Project),预计在2030年前,利用从世界各渠道搜集的数据搭建出一幅完整的全球海床图。

开始执行那年,其实只有6%的海洋被搭建下来,但到了去年,GEBCO的地图已囊括了约1,450万平方公里的新测深(深度)数据,面积几乎是澳洲的两倍,而今年这个数值甚至达到19 %,相当于地球海床的五分之一。

搭建海洋地图有那么重要吗?

2014年,马航MH370的神秘失踪案,让各界更加重视“海洋地图搭建”的必要性,海洋地图除了可以应用于海底探勘、协助搜救外,还有以下用处:

海洋地图难搭建,盼新技术导入

搭建完整的海洋地图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否则也不会好几百年的航海家、地质学家、科学家尽管协助合作,完成的搭建仅是冰山一角。

这是因为我们的海洋世界太深太广,大部分的地区是人类难以抵达的,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地阻力很大,每传播一定距离,电磁波的强度就会衰减一定值,而太阳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的穿透力无法超过深度60米,因此想要利用电磁波的反射来测绘海底地形,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如果再加上地形、洋流、风向等影响因素,更是难上加难。

英美合资的海底勘探公司Ocean Infinity,目前正通过一家名为“阿玛达”(Armada)的海洋技术及数据公司建造一个“机器人水面舰队”,Armada总经理Dan Hook表示,“低成本无人驾驶船只”或许可以为“海床2030计划”中偏远地区的探勘提供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海洋地图的搭建,仅占整体的五分之一,但已是好几百年来的突破,期盼新科技技术的导入可以加速“海床2030计划”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