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首次利用无线电波段测量天体,发现系外行星

天文学家新发现一颗系外行星,质量比土星略大,绕着一颗接近主序星质量下限的恒星,距离地球仅35光年。发现系外行星已不是新闻,也看过像恒星大小的系外行星,真正的新闻是观测方法。这是首次利用无线电波望远镜关注恒星在银河系运动,确定恒星受系外行星引力影响造成摆动,进而发现行星存在,这种方法称为天体测量法,过去曾经使用,但处于可见光波段。

现在有近98%发现的行星,均采行其他方法,凌日法及径向速度法所发现的系外行星有轨道倾角的局限性,一旦轨道面的法矢量与观察者视线平行时,就难以使用前两种方法,但仍是目前发现最多行星的两种方法,主要受限于望远镜的观测分辨率。

这次观测利用全美各地共10个无线电数组组成的极长基线干涉数组,自2018年6月起持续观测名为TVLM 513-46546的恒星18个月,经过数据分析后,研究团队认为恒星并非沿一条完全直线行进,而是曲折蜿蜒的路径,摆动周期及幅度显示,行星公转周期为221天,质量为土星的1.3~1.5倍,类似的巨行星在小恒星周围满少见,而天体测量法正好擅长这方面观测。难得的是这次发现的系外行星,轨道与过去所见相对来说紧凑得多,质量也较低,期望未来能找到比木星大、比木星轨道更远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