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不实信息散播,Google如何从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查验习惯做起?

不实信息如假新闻、以及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常在网络社群与通信软件之间传播。Google呼吁从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查验习惯等基本功做起,以完成打击不实信息的长远目标。

推全龄化数字素养教育

过去人们常谈网络安全防护,如今数字素养的概念也受到重视。为此Google日前发布的智慧台湾计划,首次纳入全龄化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内容,并与合作伙伴为台湾人们创建媒体识读与网络观念。

为了加强儿少自我保护的观念,并增进家长、教师对孩子上网行为的了解,Google持续与公益团体“展翅协会”合作开设线上课程,推动数字公民课程融入校园课程其中,帮助教师推广正确观念。Google也在“假新闻清洁剂”团队的协助下培训数字素养教育志工,从参与年长者的社区活动中,帮助他们创建数字素养、消息查证的观念。

培养查验信息来源习惯

Google平台规模大、工具多,用户是可以自由运用相关核实工具来查验信息。即使生活中遭到不实信息轰炸,也能辨别其中真伪。

针对时事议题新闻与信息,用户可用Google旗下的“Fact Check Explorer”工具输入相关消息查验已被查证的信息。还有图片核实工具“Source”(Powered by Storyful)运用Google AI技术,可识别遭篡改的假图片,用户可立即访问图片公开记录,以便分析图片以及掌握出处。

Google的图片搜索与地图街景,已是多数用户知道的2大功能,在查验信息时也有很大的帮助。针对需查证的图片或视频,把具代表性的画面截屏下来,以图搜图加上关键字进行反向搜索,就能查看同样运用那些图片的相关网站以及使用情况,大致就能发现特定图片是否信息不完全而遭断章取义。若在影音其中出现地理位置信息,借由Google地图的街景功能比对影音细节,借此查证地理位置信息的正确性。

Google新闻设有核实标签,由事实核实单位如“台湾事实核实中心”、“MyGoPen”等组织将核实结果加在Google新闻上,在Google搜索页面下方会以“事实”、“模糊”、“错误”等用语标示核实消息的正确与否。

除了运用Google工具以外,用户其实可以通过检查域名名称、搜索文章中的引用资料以及确认视频信息等方式,判别消息是否存有疑虑。

部分网站为增加可信度,会用与官方媒体相似的网站名称,让用户误以为是可信任的信息。如果不确定是否为认证的媒体网站,用户可在搜索引擎输入官方媒体名称,找到正确的网站入口再确认新闻来源的正确性。

为了吸引读者点击,假消息标题通常比较耸动。如果在网络上找不到任何与文章相关的可信信息,例如文章中引用的人名或组织,就很有可能是为了假消息而编造的。

当观看YouTube视频时,用户可查看该频道的简介、频道内容、订阅数多寡、是否通过验证,以及官方网站连接与其他社群账号,借此判断是否为可信任的来源。

看一下、想一下、问一下

Google台湾政府事务及公共政策资深协理陈幼臻指出,不实信息的面向多、样态多,难以判断整个内容真伪程度分别占了多少,散播的意图更是不易发现。她强调Google以保护言论自由为基础,作为平台企业,难以单一地删除或封锁就解决此事,所以对于处理不实信息特别小心。

当面对亲朋好友传来的不实信息时,MyGoPen站长暨总编审叶子扬建议应以“看一下、想一下、问一下”的方式,抱持谨慎态度面对,也避免再转发出去。

叶子扬也强调此时与他人沟通相当重要,现在人们多生活在自己的同温层中,较难接触不同言论与看法,所以适时且有耐心地提醒对方看清不实信息、互相交流讨论是必要的。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